【一知半解】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一知半解

拼音

yī zhī bàn jiě

怎么读

反义词

通今博古、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英语

Congnitive Heuristics
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语或出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
典源
※#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据《张南轩先生文集.卷一.书》引)1>盖致知力行,此两者工夫互相发也。寻常与朋友讲论,愚意欲其据所知者而行之。行而思之,庶几所践之实,而思虑之开明,不然。贪高慕远,莫能有之,果何为哉?然有所谓知之至者,则其行自不能已,然须致知力行工夫既到,而后及此,如颜子是也。彼所谓欲罢不能者,知之至而自不能以已也。若学者以想象臆度2>,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曾皙咏归之语,也可谓见道体矣。而孟子犹以其行不掩为狂,而况下此者哉!

(1) 典故或见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2) 臆度:音|ˋ ㄉㄨㄛˋ ,主观的揣测。〔参考资料〕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我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典故说明
对于「一知半解」一语的源头,有人以为来自于宋代大儒张栻的〈寄周子充尚书〉。张栻为宋代闻名理学家之一,〈寄周子充尚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讲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学观。他认为学者欲穷究真理,应同时注意到「致知」与「力行」两种工夫,将所知付诸行动,行动时又不断思虑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复始方能有持续的进步。但若为学时未求真知,光凭主观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为所知并据之而行,那么所得的一切将会是虚妄不实的。张栻这段文字,不但强调了「致知」与「力行」的为学工夫,也阐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后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来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时代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中,亦见此语。《沧浪诗话》是本文学批评专着,以禅道论诗,主张诗贵妙悟。在〈诗辩〉一篇中便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说「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浅深自然就影响诗的成就。而有人以为「一知半解」即源于此处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来形容了解有限,不够深入。
书证
  • 01.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源)
  • 02.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 03.明.李贽《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慈湖虽得象山简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满,复参究禅林诸书,盖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 04.《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览群书,熟闻母训,始得一知半解。」
  • 05.《唐宋诗醇.卷三三.眉山苏轼诗一》:「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欤?」
  • 06.《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安老爷虽是满腹学问,向来对一知半解,无不虚心。」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有透彻之悟,有但淂一知半解之悟。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览群书,熟闻母训,始得一知半解。

来源:成语词典

【一知半解】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一知半解】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简编版

【一知半解】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目录

出处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有透彻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语译:有透彻的领悟,也有了事不够透彻的领悟。

解释

意指了解不够透彻

故事内容

无。

近义、反义词

同义词

无。

反义词

了若指掌、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造句

这个问题他解说了半天,我仍是一知半解,毫无头绪。


来源:教育Wiki

【一知半解】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作者:詹昭能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俗解 尽收尽解 尽解 剖解 刃迎缕解 判解 保开解 克殷解 克寤解 允文解 下回分解 作雒解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