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解释如下:↓
目录 |
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首创文学流派桐城派。生于清圣祖康熙七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668年—1749年),年八十二。少年受学于父兄,年二十游学京师,为在京学者李光地、万斯同、李绂等学者赏识。康熙四十五年(1706)会试中式,榜未发即因母病驰返家侍奉,翌年并因父丧守制。康熙五十年(1711)发生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戴氏是方苞的学生,《南山集》并曾援引方氏族人方孝标所撰论及吴三桂的书,方苞被捕下狱,但于狱中仍读书不辍,被解至京师为奴,旋被免罪,先后受命入值南书房及畅春园,编校天算律历书籍。康熙六十一年任武英殿总裁,雍正皇帝即位,恩赦方氏全家,因得回籍。翌年再返北京,先后任武英殿总裁、左春坊左中允、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等职。
1. 继承了侯方域、魏禧、汪琬的散文,而开出清初古文一派,与门人刘大櫆,再传姚鼐,均为桐城人,所以世称「桐城派」。2. 自述学术文章的理想说:「学行继程 朱之后,文章介韩 欧之间。」(汪兆符望溪全集序引)3. 为文力求雅洁,倡议「文道合一」,即所谓「古文义法」。义,即所谓『言有物』;法,即所谓『言有序』。4. 方苞作古文的限制条例:一、不可入语录中语;二、不可入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三、不可入汉赋中板字法;四、不可入诗歌中隽语;五、不可入南北史佻巧语。这些规则成了桐城派「古文义法」的法则,也是方苞本人散文创作上的特色。
着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 《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 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1.汪中语:「吾所骂者,皆非不知古今者,惟恐莠乱苗尔;若方苞、袁枚辈,岂屑屑骂之哉。」2.全祖望曾说:「世称公之文章,万口无异词,而于经术已不过皮相之。」3.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望溪集》条说:「余二十年前读之(《望溪集》),多为浮气所中,又过信钱竹汀(大昕)、汪容甫诸公之言,颇轻视之,故自后从不寓目」,晚岁重读三数过,「始信其中多可传之作,如《读大诰》、《读王风》、《读周官》、《读仪礼》、《读经解》五首,简明宏深,必传之文,非望溪不能作也」。4.姚鼐推崇方苞:「望溪先生之古文,为我朝文章之冠」。5.陈宏谋云:「望溪经说,不惟经义开明,可以荡涤人心之邪秽,维持礼俗。」。
《资料取自于网络》
来源:教育Wiki
解释如下:↓
来源: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