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此处所列为「鹤立鸡群」之典源,提供参考。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据《艺文类聚.卷九零.鹤》引)嵇绍1>入洛2>,或3>谓王戎曰:「昨于稠人4>中始见嵇绍,昂昂然5>若野鹤之在鸡群。」
(1) 嵇绍:公元253~304,字延祖,西晋时人,嵇康之子。武帝时徵为秘书丞,迁给事黄门侍郎,封弋阳子。惠帝时,署为侍中。于战乱中,为保卫惠帝,血溅御衣而死。惠帝为感念其护君殉国的英勇精神,乃保留血衣而不洗。
(2) 洛: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阳盆地内。地势优越,东控中原,西据崤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晋建都于此。
(3) 或:有人。
(4) 稠人:众人。
(5) 昂昂然:高傲出群的样子。〔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晋书.卷八九.忠义列传.嵇绍》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鹤立鸡群」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位名人。魏晋时期是个政局动荡的时代,许多人追求名利、攀附权贵,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人为了表达对险恶政局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转而追求放荡或以清谈为主的人生,而「竹林七贤」就是这种风尚的代表。嵇绍就是「竹林七贤」中嵇康的儿子,嵇康因罪被惩治,使得嵇绍在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而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山涛以「父子罪不相及」为由,把嵇绍推荐给晋武帝,于是武帝就任命他为秘书郎。惠帝时,则在朝中担任侍中一职。有一次都城发生了动乱,嵇绍跟着惠帝到荡阴去平乱,不幸落败,随行的官员死伤惨重,余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绍不顾个人生死的保卫着惠帝,但最后仍然中箭身亡,当时他的鲜血溅到了惠帝的龙袍上。乱事平定后,随从想为惠帝清洗血迹,但惠帝感念着嵇绍的奋勇保卫,而坚持留下血迹。据晋.戴逵〈竹林七贤论〉载,当初嵇绍刚到洛阳时,就曾经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看到嵇绍,他那雄伟挺拔的模样,就像是野鹤站立在鸡群中,显得非常突出。」后来「鹤立鸡群」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