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犹豫不决」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犹豫」一语就是迟疑不决的意思。在《楚辞.屈原.离骚》中已可见到:「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的用法,它在文献上有许多写法,如「由豫」、「游预」等。至于「犹豫不决」一语可能出自于《战国策》。据《战国策.赵策三》载,有一次秦国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援,魏王派出将军晋鄙带兵前往救援,但是晋鄙害怕秦国的势力,不敢正面交战,因此就把军队驻扎在荡阴这个地方,按兵不动。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将军辛垣衍为使臣,前去邯郸劝说赵王,说秦王其实并非真正要占领邯郸,只是希望各国能拥戴他,尊称他为帝,这样秦王一高兴,就会退兵,邯郸也就可以解围了。赵国的相国平原君一听到这样的事情,认为事态严重,一时拿不定主意。当时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游历,听说魏国派人劝说赵国尊秦为帝,感到很气愤,于是要求平原君为他引见辛垣衍,准备当面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原文中的「犹豫未有所决」后来可能演变成「犹豫不决」这句成语,指迟疑不定,无法拿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