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养】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存养
拼音
cún yǎng
怎么读
【存养】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存心养性。宋.陆游〈存养堂为汪叔潜作〉诗:「三旌五鼎俱忘想,致一工夫在存养。」抚养、抚恤。《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辛丑,诏:军士阵殁父母妻子不能自存者,官为存养。」
来源:辞典修订版
【存养】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存养」指存心与养气而言;存心、养气是孟子在其道德哲学中所主张自我道德修养的方式。存心指保持心中先天固有的善性之谓,孟子所谓的「心」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识,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亦即人人所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存心之说源自〔孟子.尽心篇〕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道德良知既人所本有,故当经常自觉地反省、保守并加以发扬扩充。
养气和存心有很密切的关系。在〔孟子〕一书中,气指一种主观的精神现象、心理状态和道德情操。养气可分高低两种层次,其低者称存「夜气」;夜气是指夜深人静时一种湛然空明、清虚宁静之气,又称平旦元气。孟子认为夜气发自人的善良本心,应当日夜加以维护保存,毋使为外界的行为好恶所干扰。而进一步则要培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载:「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大刚强,无所畏惧的主观精神,也是个人坚持其道德实践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浩然之气并非自然生成,必须透过不断的自觉反省,培养锻练而获得;其方法则是「配义与道」,亦即实践道德行为的意思。
孟子认为养气不能杂以私欲,不能稍有放纵,亦不能企求在心之外偶然求之,必须靠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才能成功,此为「集义所生」之意;养这种气时,既不能掉以轻心,复不可揠苗助长,需要时时勿忘勿助。养气达到最高境界时可「充于体内」,形成刚强品德,并可形成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进而塞于天地之间。此时个人之道德行为不仅不再受到贫贱、富贵、威武、造次与颠沛的影响,甚至连死生也可置于度外了。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论「舍生取义」,靠的就是这种追求道德理想而勇往直前、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孔孟此一思想影响后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甚钜,同时也孕育了历代无数正气凛然、慷慨悲壮的民族英雄。
总之,存养做为君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其极重要的意义与地位。近人梁启超以德育方法有三:「曰存养,曰省察,曰克治。三者一贯而存养为之原。」梁氏并要举五义以明存养之功:一曰有存养之功则常莹明,无之则昏暗;二曰有存养之功则常强立,无之则软倒;三曰有存养之功则常整暇,无之则纷扰;四曰有存养之功则能虚受,无之则闭塞,五曰有存养之功则常坚定,无之则动摇。梁氏又谓:「虽有壮躯,而饔飧必不可废;虽有良知,而存养必不可怠。」盖存心尽性为道德良知的启发,集义养气乃道德实践之奉行,二者实不可须臾或离。
--作者:陈惠邦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包养
丐养
保养
修养
休养
井养
克养
侍养
供养
优养
以养
乳养
热门词语
明晓是什么意思
人材的读音
魇怎么读
潴的组词是什么
雎的多音字拼音查询
南极光反义词是什么
合流近义词是什么
格格造句
降的笔画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