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慎行】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孙慎行
拼音
sūn shèn háng
怎么读
【孙慎行】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孙慎行字闻斯,号淇澳,武进人;为明代政治家、理学大师。幼年好学,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授编修;后官居左庶子,多次请假返回故乡,闭门精研理学。万历四十一年擢升礼部右侍郎,为东宫辍讲八年,皇长孙九龄,未就外傅;代王废长立幼等事上疏切谏力争,疏至七八上;韩敬科场之案,亦提请罢黜。慎行家居时,常于东林书院讲学,敬(韩敬)党更加忌恨。熹宗即位后,召拜为礼部尚书。为鸿胪寺丞李可灼红铅丸进呈,光宗因而驾崩,上疏罪责可灼进药之罪,廷臣亦交章劾之,大学士方从哲加以庇护。拟旨令引疾归,慎行力争不得,谢病去。后廷推阁臣以慎行为首,魏忠贤抑不用。后魏忠贤又以红铅丸案,诬陷慎行为罪魁,诏抚按提问,遣戍宁夏,未行。庄烈帝嗣位后得赦免。慎行操行耿直峻洁,为一时搢绅之冠,朝士数次推介入阁,吏部尚书王永光力排之,迄不获用。崇祯八年(1635)朝廷始推举慎行为阁臣,召入京,时慎行已得病,甫入都即卒,赠太子太保,諡文介。
慎行为学初由禅宗入手,曾与天宁寺僧静峰,参究公案,无不了然。然从忧苦烦难之境,心体忽现,慎行不以此为得。曾说:「儒者之道,不从悟入。君子终日学问思辨行,便是终日戒惧慎独,何得更有虚闲,求一漠然无心光景。故舍学问思辨行,而另求一段静存动察工夫以养中和者,未有不流于禅学者也。」
慎行又对〔中庸〕中讨论已发未发中与和的问题,提出他独特的看法。他说:「昔人言中,第以为空洞无物而已,颇涉元虚。……至谓人无未发之时,才思便属已发,以予观之,殊不然。夫人日用间,岂必皆喜怒,皆哀乐,即发之时少,未发之时多。但所谓未发者,从喜怒哀乐看,方有未发。夫天地寥廓,万物众多,所以感通其间,而妙鼓舞之神者,唯喜怒哀乐。如风雨露雷,造化所以鼓万物而成岁。庆赏刑罚,人主所以鼓万民而成化也。造化岂必皆风雨露雷之时,人主亦岂必皆庆赏刑罚之日。故说有未发之中,正是性之实存主处。今若以为空洞无物而已,是将以何者为未发,又将以何者为中?而天地万物之感通,其真脉不几杳然无朕耶?且所以致中者,又从何着力?毋乃兀坐闭目,以求玄妙,如世之学习静者乃可邪?」又说:「夫唯君子,如未发之非空虚,方见性之实。知人生未发之时多,而所为慎独立本者,无时无处不可致力,方见尽性之为实。延平(宋儒)每教人静坐观中,但入门一法,非慎独本旨也。慎独者,居处应酬日用间,无在非是。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若静坐观中,止是居处一义。」
慎行此说与传统学说不同之点有二:第一,看重喜怒哀乐的本质与功用。喜怒哀乐发自天性,更有感动鼓舞之作用,正如天地之有风雨露雷般,与阳明以好恶说良知有相似之处。但就阳明所讲的本原来看,阳明只在讲哲学,而慎行此说才切实在讲人生;这也是东林学风的特点。第二,慎行把未发扣紧在喜怒哀乐上,对所谓未发之中的性,有了更平实的看法,才不致落到空洞与玄妙的境地。
以往多认为戒惧慎独求未发之中,是儒者绝大学问,慎行则说人在学问时,便即是未发之中,便已是戒惧慎独。慎行又说:「告子以生言性,执已发而遗未发。理义之说,唯人有之,而禽兽不能。但从生言性,虽性亦生,从性言生,虽生亦性。虽性亦生,必至混人性于犬牛。虽生亦性,方能别几希于禽兽。」禽兽有生命,故亦有性,这是告子的说法,人性异于禽兽,故人生亦必异于禽生与兽生,此始是孟子性善论正义。他认为人心能思,又能知理义,能思是人心的天性,理义亦是人心的天性。思即未发,而非已发。
另慎行尚说:「中和尚可分说,致中和之功必无两用。……孰致中?孰致和?何时是致中?何时是致和?君子只一戒惧勿忘,便中和默默在我。便是致字,无两条心路。」此为针对宋儒以理释性,忽视人性该有倾向与追求,故理字则总像是静定着;到阳明才把好恶来说良知,但好恶指示了性的动态,却没有指示出性的静态。其实人性在其永远的动态中,还有它永远的静态,「中和」两字却够说明此一静态。用现代话来说,中和便是一种均衡状态。因人心有好恶,有时会引起对内对外的不均衡,而人性则必在不断之动向进程中求均衡。因其自性上之求均衡,才有种种义理的发现。易言之,人性之好恶达到中和均衡始是理,始是人性的真要求。
慎行又说:「凡学问最怕拘板,必有一种活动自得处,方能上达。天地间之理,到处流行,有可见,有不可见。有所言,有所不能言。不是以心时时体会,有活动机括,焉能日进日新。专有人工,绝无天趣,即终身从事,转入拘板。」
宋儒程颢说:「天理两字是我自己体贴出来。」明儒湛若水说:「随处体认天理。」王守仁则说致良知。这三家说法与慎行上面所说相通。慎行此说特点,在他点出「天趣」二字。王学末流之弊,喜讲本体,忽略了工夫,程、朱的格物穷理说,则偏在工夫上,又使人把握不到一头脑。慎行「天趣」二字,已真切看到心体和性体,是其学术之独特处。
刘宗周说:「近日看孙淇澳书,觉更严密,谓自幼至老,无一事不合于义,方养得浩然之气,苟有不慊则馁矣。是故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至慎行而另辟一见解矣。」
--作者:井敏珠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丈人行
亟行
侣行
倍日并行
倚瑟行
偕行
侠行
便宜施行
健行
偏行
俎行
侨装撰行
热门词语
降落的解释
贞怎么读
鄱怎么读
掠字可以怎么组词
多音字竦怎么组词
见利思义反义词是什么
洁白近义词是什么
戏剧性如何造句
籼的笔画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