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名。这出舞剧除了主要的结构四幕八场外,另外还在最前面加了一个序幕(Prologue)式的场景。第一次的演出,由裴堤帕(M. Petipa)编舞;法国作曲家芒库司(Minkus)负责音乐,于1869年12月25日在莫斯科的波修瓦剧院(Bolshoi Theater)首演。舞者有修贝让斯凯亚(Sobeshanskaya)、索克洛夫(Sokolov)及望涅(Wanner)等人。剧本主要根据剧作家赛望特(Miguel Cervantes)的名剧《唐.吉诃德》(Don Quixote)改编而成。故事内容叙述主人翁唐.吉诃德,为了追求自己的英雄梦,带着仆人四处行侠仗义,却时常闯祸而不自觉,全剧充满了滑稽与讽刺的色彩,是出颇具寓言的喜剧。裴堤帕在1871年,请另一位剧作家修改了1869年首演的版本剧情,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重新演出《唐.吉诃德》。之后,果尔斯基(Gorsky)也为波修瓦剧院编了新版的《唐.吉诃德》;1940年,扎卡洛夫(Zakharov)根据果尔斯基的版本,又推出了另一个新版本,如今这个版本的《唐.吉诃德》,仍是波修瓦剧院的经典舞码之一。1962年,波尔可夫斯基根据果尔斯基版(Borkovski),为英国的蓝伯特芭蕾舞团(Ballet Rambert)编作了《唐.吉诃德》,这是此剧第一次呈现在西欧的舞台上。之后,纽瑞耶夫(Nureyev)也在1966年与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Vienna State Opera and Ballet)合作演出本剧,仍沿袭圣彼得堡波修瓦剧院的传统风格。其实早在1768年诺维尔(Noverre)就曾在维也纳以赛望特的这个剧本编过舞,由史塔泽(Starzer)负责作曲。后来,浪漫芭蕾大师菲利普.塔格里尼(P. Taglioni)也曾触及同样题材的舞剧。裴堤帕之后,更有不同的编舞家和不同的音乐家、舞团合作,诠释出各种风格的《唐.吉诃德》。有名的版本包括米罗斯(Milloss)在巴黎公演的《唐吉诃德的肖像》(Le Portrait de D.Q),由见特拉西(Petrassi)作曲,1947;葛修夫斯基在柏林的版本(1949),作曲家为斯毕司(L. Spies);德.瓦洛(de Valois)为莎德斯威尔斯舞团(Sadler′s Wells Ballet)编创的版本,音乐采用乔哈尔(R. Gerhard)的版本。1950年李法(Lifer)在巴黎编作的《游侠骑士》(Le Chevalier Errant),则采用伊贝特(Ibert)的音乐。1965年大师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则利用那波可夫(N. Nabokov)的曲子,与纽约市立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在纽约市立剧场(New York State Theater),演出巴兰钦风格的《唐.吉诃德》,当时舞者除了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本人外,还包括苏珊.佛瑞(Suzanne Farrell)、丹尼.拉蒙(Deni Lamont)等闻名舞星。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Georges Balanchine and Francis Mason《101 Stories of the Great Ballet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