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1776~1841)为十九世纪闻名的德国哲学家及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奥登堡(Oldenburg),年十八岁时,进入德国人文荟萃的耶拿(Jena)大学,追随当时闻名的哲学大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但是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并没有走向唯心论的见解。赫尔巴特的心灵论,有其特别之处,即他抛弃了传统的心灵实体说而采取心灵状态说。他以为人的心灵,不是心能的集合而是观念的联合,构成了心灵的实际内容;相关的、近似的、连续的事物,会使心灵产生观念,为之连接而贯连在一起。因此,决定心灵的重要条件,不是抽象的心能,反而是汇集在心灵中的那些观念。 赫尔巴特是一位主张品德良好发展乃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者,道德发展是否健全,才是教育家最应关心的事。他以为一个人能否有着良好的道德,其关键是此人是否经由教育的历程而具备了内在自由的观念、完美观念、善良意志观念、权利观念及平等观念。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他认为多方面兴趣,大致可以分为二类:其一是知识的;其二是道德的。在知识的兴趣方面,可以经由经验的兴趣与思辨的兴趣二方面着手,其主要的目的乃是使学生对事实性的事物产生兴趣;另外对一般原则、法则感到兴趣而予以培养之。至于道德方面的兴趣,赫尔巴特以为教育上的发展,可以从兴趣的三方面着手,即;同情他人的兴趣、社会参与的兴趣及崇拜超自然的兴趣。赫尔巴特深信,教育的目标即在促成学生自我对上述兴趣活动的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赫尔巴特的另一贡献是他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程序,以配合他的心灵状态说的理论。赫尔巴特重视教学的系统化,务期使每一重要的步骤,都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他以清晰(Clearness)、联合(Association)、系统(System)及应用(Application)作为教学中的四个步骤。每一步骤,前后都贯连在一起,使学生所吸取的观念,不但明确而且容易结合成类化性的观念,以期使心灵中的观念,在实际应用时产生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