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三元论】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智力三元论

拼音

zhì lì sān yuán lùn

怎么读

英语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智力三元论】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目录

缘由

智力三元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史登柏格 (Robert J. Sternberg) 于1985年首次提出。智力三元论的兴起,是受了认知心理学上讯息处理论的影响,将人类视为如同电脑处理讯息的过程,以认知历程的观点,来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换言之,要了解什么是智力,必须先了解行为之后的认知历程,亦即了解解决问题时,如何运用思考,如何组织知识。他认为人的智力有组合智力、经验智力、适应智力等不同能力的组合。其过程:后设成分、付诸行动、习得新知、智能保留、迁移的成分。多维取向智力理论,有助于学校重视全人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能接触现实生活与吸收新经验的机会,以培养适应环境与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人类智力形成

根据三元理论,人类的智力是由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这三边可视为构成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的长度因人而异,这也可解释智力的个别差异。这三边分别是:

  1. 后设成分:指高层次的心智执行过程,用以计划、监控、评监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
  2. 作业成份:指个人在运思中使用语文及运算以比较、组合、推理的能力。
  3. 知识习得成份:指个人经由学习语文或数学等而获得知识的能力。
指个人面对新环境时,应用旧经验与新经验结合,表现适当的行为。
指个人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及选择环境的能力。


此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智力是可教育性的,智力的测量应包含测量个人外在的知识、外在的适应能力及使两者结合的能力,以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三元智力(陈李绸,民87)。

自智力三元论问世以来,智力的观念已由传统的单一能力转变到近代的多元智力,传统智力测验所测到的智力商数(IQ),只能代表三元论中的组合性能力。智商是否代表智力的问题,以成了心理学上新的争议,这个改变对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它为教育提供更开阔的视野。

传统智力测验的两项限制

IQ不能代表整个智力。

IQ除预测学生学业成就之外,很难用之于预测事业成就。

其他智力结构发展理论

以智力测验为基础所发展的诸多智力理论,如下:

双因论
英国闻名的统计学者史比尔曼(Charles Spearman)于1920年代末期利用统计学方法推断人类的智慧包含二个因素: 普通因素(generalfactor,简称g-factor或g),这是心智能力所共同具有的要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factor或s),这是因人而异的心智能力,通常因个体不同的潜能或学习而有特殊的能力表现。
史比尔曼认为智力测验必须包含g 与s 两个因素。史比尔曼也认为g 是心智能力的控制力量。
群因论
塞斯通(L. L. Thurstone)不满意史比尔曼的双因素智力结构论,因而不采用相关法探讨智力结构,改采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智力的成分,结果发现智力包含着一些独立的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y),计有: 数字能力; 推理; 语文流畅; 空间视觉; 知觉能力; 记忆;以及语文理解等七种组群因素,塞斯通认为史比尔曼的g因素与此七个基本心智能力关系不大,而由基本心智能力所发展的次级基本心智能力才是心智的控制力量。
多元论
多元论者认为智力是许多能力的组合,1920年代桑代克(E. L.Thorndike)即认为智力包含: 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 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ligence); 机械或实作能力等三者。
桑代克进而认为智力测验应包括四类: 语句完成; 数学推理; 字汇;遵从指示等。
桑代克被认为是最早的多元论者。
近年来另一位闻名的心理学家葛登纳(Gardner, 1985)认为智力是各种不同能力的结合,各种不同能力彼此独立,葛登纳将智力分成九大类: 语文; 数学; 空间; 音乐; 身体运动肤觉; 人际; 个人内省智能; 自然智能; 存在智能等。
葛登纳智力结构元素的后六类在传统智力理论中并不被认为是智力的范畴,但葛登纳认为此六者应给予肯定。
结构论
基尔福(Guildford)从1950年代起就不断探讨人类智能的因子结构,早期他认为智力共分内容、运思与成果等三个层面,此三个层面又各自包含了不同因子。
  1. 在内容层面包括图形、符号、语意与行为等四个小类型;
  2. 在运作层面包括了评价、聚歛性思考、扩散性思考、记忆与认知等五个小类型;
  3. 在成果层面包括了单位、类别、关系、系统、变换与推测等六个小类型。
因此,人类的智力结构乃形成以内容、运作与结果三向度所建构而成的立方体,此立方体再由上述各个小类型分成4*5*6=120的小方块。基尔福即以此架构设计了各种智力测验验证人类可能的智力结构因子。
1977年基尔福又在内容层面中新增听觉一个小类型,因此将智力结构因子扩展成5*5*6=150个。
1988年基尔福又将运作层面的记忆因子,再分成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结果形成5*6*6=180个的智力结构模型。
流体与晶体
在智力结构论中,卡特尔与霍恩(Cattell& Horn, 1966)的理论别树一格,他们认为智力包含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两种。
流体智慧是指个体在思考历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思考与推理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可以经由时间的累积所形成的智力,晶体智力可以长期保留,人生历练愈多,晶体智慧会愈增多。
阶层论
智力阶层论者认为人类智力是具阶层或层次的,在上层的智慧对下层的智慧具有指导的能力,智力的最高阶层是普通智慧。
佛诺(Vernon, 1950)认为人类智力以普通智力的层次最高,在普通智力之下共有主群因素、小群因素与特殊因素三组不同的智力结构,主群因素包括「语文—教育」及「空间—机械」两类;小群因素共有创造力、语文流畅、数字、空间、心理动作与机械等六类,各小群因素中又包含了甚多的特殊智慧能力。加斯塔佛生(Gustafsson, 1984)另外亦以阶层表示智力的结构,他扩展了前述卡代尔与霍恩的流体与晶体智力概念,加入了一般视觉组织能力一项作为智力结构阶层的一部分,晶体、流体与一般视觉组织能力是智力阶层结构中的第二阶层,三者往上形成普通智力,这是一切智力的总合,也是智力的最高阶层。此下又有第三阶层的智力,计有语文理解、语文成就、数学成就、思考速度、图形认知、归纳、记忆广度、视觉、空间取向、思考变通等九项智力因子。第一至三项智力属于晶体智力,第四至六项智力属于流体智力,第七至九项智力属于一般视觉组织能力。

参考资料

外部连结


来源:教育Wiki

【智力三元论】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作者:丁振丰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丐论 似顺论 俗论 倍论 俱舍论 伦理正名论 仇国论 侈论 具论 创化论 全唐声律论 剧论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