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Scheafer&Millma解释所谓的逃学,是指学童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未经家长、教师同意,或未办理请假手续,于上课时间,任意离开学校一段时间而言。
逃学是一种不上学的行为。但不上学不完全是逃学,有的是属于「拒学」。两者的表面行为相似,都是不上学,不到学校。但在心理状况方面却是不同的,逃学是由外在因素造成,似乎有合理的理由,如讨厌老师、不满学校等,学生有表现上学的可能性,但缺乏上学的意志,分类上属于行为问题,常与不良行为相关联。而拒学多半是内在心理的困扰,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不合理或不明确,带有强迫性的倾向,涉及精神病理,属于精神上的困扰,常会伴有生理上的症状。
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互动的结果,造成一个学生逃学的原因,都是由几个因素交互作用产生。
(一) 个人因素
1. 在学校缺乏成就感及成功经验,对学校不感兴趣。
2. 缺乏社交技巧,孤僻、不合群的个性,人际关系欠佳。
3. 身体健康欠佳,身体有缺陷,造成学习上的困扰。
4. 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5. 自卑感不重,害怕被同学嘲笑、欺凌和排斥。
6. 觉得学校所学的东西,对自己或未来没有用处。
7. 自我玩乐的需求度高,性懒惰,喜贪玩,对读书感到吃力、痛苦。
(二) 家庭因素
1. 父母的管教态度不当,太松、太严,以及管理态度不一致,都易使子女感到厌恶、反抗而逃学。
2. 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此类家庭的结构比较松散,对小孩照顾教不周全,约束力较低。因使小孩面临挫折时,能得到的帮助较小,以致促成逃学。
3.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会造成小孩的压力;过低、冷漠的态度,则会使子女已逃家作为报复的手段。
中文关键字:逃学、儿童
英文关键字: Play truant、Child
林进财着。班级经营理论与策略, 1998年9月,页219-222,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