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取替】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角色取替

拼音

jiǎo sè qǔ tì

怎么读

英语

Role Taking

【角色取替】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角色取替(perspective taking)

目录

定义

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想法。分三种:
1.知觉性角色取替:为个体以对方的感官知觉来考量的能力。能分辨自己所见、所感与他人不同。
2.认知性角色取替:为个体以对方的思想、意图为考量的能力。出现在个体想求胜利时。
3.情感性角色取替:为个体以对方的情绪状态为考量的能力,含辨识及推断他人的情绪的能力,而诱发出行动即为「同理心」的表现。

角色取替发展顺序

知觉性角色取替→认知性角色取替→情感性角色取替。认知性与情感性角色取替被认为能促进同情心,并且与利社会行为相关。

角色取替理论

赛尔门(Selman)角色取替论
赛尔们认为当儿童能区辨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时,就能了解自己与他人观点的不同。赛尔门主张角色取替的发展与认知发展相关,呈阶段性,是渐进发展的,其角色取替论发展阶段共分5阶段:
  • 第0阶段─自我中心期(3~6岁):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别人想的。
  • 第1阶段─主观期(6~8岁):发现别人的想法可能与自己不同,但自己无从了解。
  • 第2阶段─自我反省期(8~10岁):具第二者的观点。发觉自己与他人想法间有关系,故会尝试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断他人的想法。又称第二人观点期。
  • 第3阶段─相互观点期(10~12岁):具第三者的观点,能以第三者的角色分析他人的事情,属]层层包裹式思考。又称第三人观点期。
  • 第4阶段─深层社会观点期(12~15岁):体认到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经约定俗成后形成社会规范,全体共同遵守。公德心为一例。
赛尔门─角色取替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论阶段比较:

2013-08-27 215808.jpg

傅来福(Flavell)角色取替论─将角色取替能力的发展分四历程
  • 存在期:了解他人对同样事件有不同的意见。
  • 需要期:因需要而站在对方观点,目的在满足自身需求。
  • 推论期:利用实际情况来推断对方的心理运作情形。
  • 应用期:利用实务经验来解决问题。

影响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

1.认知发展:形式运思期发展出的角色取替能力有助于社会认知的发展。
2.同侪互动:从游戏中的沟通得知他人有不同观点。
3.社会经验:社会互动有助社会认知及社会判断。

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角色取替
英文关键字:perspective taking

参考资料

何薇玲着。幼儿发展与辅导,2012年七版,页10-28.29.30,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来源:教育Wiki

【角色取替】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作者:林义男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倒替 上替 下陵上替 催替 角宿 角鹰 角贝 角肩椿象 角鱼 角里 顶替 新老交替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