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现象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奠基于1900年,胡塞尔深受波查诺(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时空与个人之绝对、又普遍的客观存在者--的理念的影响,而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胡塞尔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标志是《逻辑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这本书是近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着作之一,为哲学的发展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开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汇集到“回到事物本身”(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盖格(Moritz Geiger)、亚力山大·普凡德尔(Alexander Pfaender)、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奥斯卡·贝克(Oscar Becker)、特奥多尔·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还有大批哲学家,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家,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现象学的很大影响,其中就包括萨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等等巨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象学通过他们的演绎发展,仍然活跃于当代的思想界,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现象学强调对直接直观和经验感知的区分,认为哲学(或至少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且在直观中获得对本质的认识。如胡塞尔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创刊号的前言中所称: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即从直接直观和先验本质中提取知识的途径。海德格尔在1925年的“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中便指出了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并确信,“现象学发现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那些实际获得的、可估价和可批判的结果,而是在于它就是对哲学中的研究可能性的发现。
并且在方法之外,现象学在研究物件上找到了连接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中间地带,为“纯粹逻辑学”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径上,现象学找到了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的一条道路,被胡塞尔本人称为“先验的经验主义。
来源:教育Wiki
解释如下:↓
来源: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