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舌尖现象
定义
指话到舌尖上却记不起来的现象,认知论的解释是形、声、意三种代码联结困难,当原刺激物呈现检索指引时,
只解出形码、意码,未能解出「声码」所致。简单说就是指某些字词已经到了舌尖,却欠那么临门一脚
就是说不出来(或想不起来),称为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phenomenon;缩写TOT)。
- 例如:在课堂上盯着某个学生,但却怎么都喊不出他的名字。
如何避免
- 只要先把资料整理好,让资料变成有组织、有条理的资讯,再存放到大脑里,将来只需要顺着当初存入的系统,就可以顺利的把资料提取/回忆出来了。 因为本质上人脑和电脑一样,都是“资料处理的系统”,学习本身就是“资料处理的过程”;一般人学习时只专注在如何“存”(记忆),而忽略了如何“提取”(回忆),所以当心里越急、不够专心的时候,“存”的动作容易失败,当然到时候就容易想不起来。
相关研究
- Read与Bruce(1982) 曾对舌尖现象做过较长时段的追踪研究。他们给受试者一些演艺人员的照片或口头描述,譬如说,对一位百老汇名演员做这样的描述:「他在百老汇演活了『查理的 姑妈』中的查理,但是大家对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零零电影中扮演的那个枯瘦的家伙。」在长达三个星期的期间内,实验者对受试者进行了11次的深入测试,并获得了近500个舌尖现象的案例。每当受试者表示,他知道这个照片中的人或描述中的人是谁,只是一时无法说出名字来,实验者就会在下一次追踪测验时,继续测试这个人名(必要的时候,也提供受试者更多的讯息),直到受试者能正确的回忆出来为止。
- Read 与Bruce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那些被受试者指为「已经到了舌尖」的人名,平均在1.9天后会被成功地想起来。对那些「还得多想想」的人名,平均于2.7天后想起来。至于那些被认为「不大可能想起来」的人名,则平均于7.2天 后想起来。这些数据活生生地描述了一个有趣的记忆现象:我们确实可能将某些记忆保存得很好,却表现得有如忘了它。这种遗忘显然问题出在提取历程,而非收录 历程或保存历程。要从庞大的记忆库提取讯息,面临的问题和从庞大的图书馆书库找一本书一样,有许多可能的原因会造成提取失败。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