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成长团体(Growth Group)
目录 |
最常见的成长团体是训练团体、会心团体、敏感度训练团体及学习团体。
训练团体为Lewin于1946年与其他同事所主持的训练方案时,所发现训练人际技巧的方法方。Lewin过世后,同事们先后成立基本社交训练团体及设立国家训练实验室,继续研究团体动力与团体过程,此后训练团体就从美国各地发散,而这也是小团体最早所使用的名称。
会心团体是由许多为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努力的贡献,尤其以完形学派及Rogers最有贡献,主要重点在团体中成员的成长。Rogers认为会心团体的基本原则是于密集的团体聚会中,创造安全的团体气氛,使成员能卸下防卫与不安,坦诚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了解他人与自己,改变个人态度、行为,并学习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敏感度训练团体是J.Weir根据训练团体经验,于1946年所设立的成长实验室,逐渐改变发展为个人成长团体,主要透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及增进对自己其他人的敏感度。
学习团体并非源于单一理论,而是结合各种派别,并吸收各种谘商理论的优点。成员都是学习者的角色,在一种结构性不高的团体运作下,把握此时此刻的原则,学习如何学习,以增进自我了解、改善人际关系。
成长团体的基本目标,就是在促进个人的成长。Trotzer(1977)认为,成长团体组织的目的,是经由团体过程协助心理健康的人变得更敏感、知觉,完全发挥功能和自我实现。成员被假定要对自己负责,并有能力处理暧昧情境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成长团体的发展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步骤,每个团体的过程都不尽相同,因此各家各派根据其理论及经验都提出了团体进行方向,虽然名词不大相同,但仍有脉络可循。吴典武(1976)提出团体进行的四阶段:1.参与阶段2.转换阶段3.工作阶段4.结束阶段。Trotzer(1977)认为,团体进行过程则分为五阶段:1.安全与信任阶段2.接纳阶段3.责任阶段4.工作阶段5.结束阶段。
注1. 吴武典、洪有义、张德聪(2010,二版)。团体辅导 (244~247)。 心理出版。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