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脉】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沆瀣一脉

拼音

hàng xiè yī mài

怎么读

【沆瀣一脉】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义参「沆瀣一气」。见「沆瀣一气」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沆瀣一气」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杜审权,大中十二年知举,放卢处权。有戏之曰:「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又乾符二年1>,崔沆2>放崔瀣3>,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1) 乾符二年:即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
(2) 崔沆:??公元881,唐博州人,字内融。崔铉子。累迁中书舍人。僖宗时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改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黄巢军陷京师,匿张直方弟,被杀。沆,音ㄏㄤˋ。
(3) 崔瀣:唐朝人,生卒年不详。瀣,音ㄒ|ㄝˋ。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沆瀣一气」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唐僖宗乾符二年时,派崔沆去当主考官。放榜后,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被录取了。当时,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巧合的是,崔沆和崔瀣,不但同姓,而且两个人的单名「沆」、「瀣」两个字连起来,正好是指夜间的露气的意思。于是当时人就议论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说:这位主考官和他的门生的名字真是巧合,就像是夜间由水气凝集而成的露气呀!后来「沆瀣一气」用来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本是正面义;也转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变成负面义。
书证
  • 0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讲学见绌》:「文贞柄国,湛、聂俱得恩赠加等,湛补諡文简,聂补諡贞襄,盖二公俱徐受业师,在沆瀣一脉宜然。」

来源:成语词典

相关词语

把脉 候脉 井脉 代脉 切脉 上大动脉 下大动脉 下大静脉 乱脉 他念他翁山脉 侧出脉 侧脉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