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心之忧】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腹心之忧

拼音

fù xīn zhī yōu

怎么读

【腹心之忧】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义参「心腹之患」。见「心腹之患」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心腹之患」之典源,提供参考。

◎1《左传.哀公十一年》吴1>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2>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3>。吴人皆喜,唯子胥惧,曰:「是豢4>吴也夫!」谏曰:「越5>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6>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7>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8>,吴其泯9>矣!」

(1) 吴:春秋时吴国。周代太王长子泰伯受封于吴地,在今江苏省吴锡县。传至夫差,为越王句践所灭。
(2) 朝:古代见人皆称「朝」。多用于卑见尊、下见上。如臣下进见君长、晚辈问候长辈。诸侯相拜见亦称为「朝」。
(3) 馈赂:音ㄎㄨㄟˋ ㄌㄨˋ,赠送财物。
(4) 豢:音ㄏㄨㄢˋ,以利益引诱、收买他人。
(5) 越:春秋时越国。春秋时诸侯国,姒姓。建都于会稽。曾占有今江苏、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后灭于楚。
(6) 欲:期望、希求。
(7) 石田:不能耕种的田。比喻毫无用处的物品。
(8) 为沼:变成池沼,表示亡国。
(9) 泯:音ㄇ|ㄣˇ,消灭、灭亡。

◎2《左传.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乌,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1>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寘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1) 禜:音ㄩㄥˋ,古代一种祭拜日月、星辰、山川、风雨等的祭祀,以求消灾。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心腹之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心腹之患」原作「心腹之疾」、「腹心之疾」。《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伐齐国,越王句践率领部下前去朝见吴王,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他想:「这是越王句践在养肥吴国,让吴国安逸,失去警戒心,将来好灭了吴国啊!」于是便向吴王谏诤说:「大王去攻齐实在一点意义也没有,齐国只不过是一块没有用处的『石田』,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从我国,但实际上却图谋吞并吴国,您不及早灭了越国,以除后患,反而去攻打齐国,真是不智!」吴王夫差不听劝告,还命伍子胥自杀。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句践所灭。另外在《左传.哀公六年》又载,哀公六年时,天上有像红鸟的云,在太阳旁绕着飞行长达三天之久。楚昭王派人去问周太史,周太史说:「这是大王您身体健康即将受到危害的徵兆,不过没有关系,只要经由祷告,就可以转移到令尹或司马身上。」楚昭王听了以后说:「除掉心腹的病痛,而转移到四肢上,那有什么好处?如果我没犯什么错,上天也不会要我早死;如果有错,就要受罚,又有谁能够改变的呢?」于是就没有去祭告了。后来「心腹之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致命的祸患或隐藏在内部的危害。出现「心腹之患」的书证如《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陈蕃》:「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书证
  • 01.《英烈传.第六九回》:「深恐北平难保,我兵宜先救腹心之忧,后除手足之患。」

来源:成语词典

相关词语

切忧 丁内忧 丁忧 伤忧 仁者不忧 分忧 腹背之毛 腹便便 腹有鳞甲 先天下之忧而忧 畴咨之忧 采薪之忧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