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羽俱切。
乙、邕俱切。
一、气之舒也。发语辞。本作亏。《说文解字》:「亏,于也,象气之舒亏,从ㄎ从一。一者,其气平也。」段注:「于者,古文乌也。」;《尔雅·释诂》:「于,曰也。」;明、张自烈《正字通》:「于,语助。《诗·召南》:『于以采蘩。』朱传:『于,于也。』《周易》、《毛诗》于皆作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差。」注:「于,曰也。」
二、句中助辞也。于也,在也。与于、乎通。《诗经·召南·采蘩》:「于沼于沚。」传:「于,于也。」;《仪礼·既夕礼记》:「东首于北墉下。」注:「今文,于为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礼记·大学》:「惟命不于常。」
三、以也。《尚书·盘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泰誓中》:「我武惟扬,侵于之疆。」
四、往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传:「于,往也。」;《诗经·小雅·雨无正》:「维曰于仕。」传:「于,往也。」
五、为也。《仪礼·士冠礼》:「宣之于假。」注:「于,犹为也。」;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因于解悲愁之辞。」;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于,犹为也。《孟子·万章篇》曰:『惟兹臣庶,女其于予治。』于,为也。」
六、如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介于石,即介如石也。」;《易经·系辞下》:「《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七、是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于,犹是也。」;《诗经·小雅·出车》:「玁狁于夷。」
八、与也。连辞。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于,犹越也。与也,连及之词。《夏小正传》曰:『越,于也。』《广雅》曰:『越,与也。』〈康诰〉曰:『告女德之说于罚之行,言告汝德之说与罚之道也。』。」
九、助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于,为也。为,助也。」;《孟子·万章上》:「女其于予治。」
十、钟口两角间。《周礼·考工记·凫氏》:「铣间,谓之于。」注:「于,钟唇之袪也。」
十一、与乎通。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叚借为乎。」;《论语·为政》:「孝于惟孝。」释文:「于,本作乎。」;《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生圣于。」注:「于,乎也。」
十二、与訏通,大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叚借为訏。」;汉、扬雄《方言·卷一》:「于,大也。」;《集韵》:「于,大也。」;《礼记·檀弓下》:「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邑则邑,于则于,易于杂者未有之也。』。」疏:「于谓广大。」
十三、与迂通。《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君呼。」注:「于,读为迂。」
十四、求也。与捕通。《尔雅·释言》:「于,求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叚借为捕。《孟子》:『杀越人于货。』《诗·七月》:『画尔于茅。』。」
十五、与吴通。
十六、姓也。《广韵》:「于,周武王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单为于。」;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于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后魏官氏志,有万纽于氏改为于氏,始自东海,随拓拔魏徙代,改为万纽于氏。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又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
丙、休居切。
丁、音吁。
叹词,与吁通。《诗经·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集传:「于,音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