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干之第二位。东方,木行也。象春草木冤曲而出。《说文解字》:「乙,象春艹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吕氏春秋·孟春季·孟春》:「其日甲乙。」注:「乙,木日也。」;《淮南子·天文训》注:「甲、乙皆木也。」
二、第二也。《史记·殷本纪》:「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昭明文选·卷一·赋甲》注:「赋甲者,旧题甲乙,所以纪卷先后。」
三、屈曲也。《京房易传》:「乙,屈也。」;《白虎通·五行》:「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
四、轧也。汉、刘熙《释名·释天》:「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广雅·释言》:「乙,轧也。」;《汉书·律历志》:「奋轧于乙。」
五、某人之代名。《史记·万石君传》:「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
六、凡读书,以笔志其止处之称。明、梅膺祚《字汇》:「乙,《史记·东方朔传》:『止,辄乙其处。』谓有所绝止,驻而记之曰乙,如士人读书,以朱志其止处也。」;《史记·东方朔传》:「读之止,辄乙其处。」
七、字有遗脱,勾其旁而增之之称。明、梅膺祚《字汇》:「乙,文字有遗落,勾其旁,而添之,亦曰乙。」
八、鱼肠。一说鱼目旁之腮骨。《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其肠似篆书乙字。」;《礼记·内则》:「鱼去乙。」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鰫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
九、虎胁两旁皮下长三寸许之骨。宋、黄休复《茅亭客话》:「虎有威,如乙字,长三寸许,在胁两旁皮下,取得佩之,临官而能威众。无官佩之,无憎疾者。」
十、与一通。清、吴任臣《字汇补》:「泰一天一,丹元子作太乙天乙。」
十一、燕也。明、梅膺祚《字汇》:「乙,燕乙之乙,甲乙之乙,字异音异,隶文既通作乙,而
燕乙字,亦与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鸟。」;张融〈答周顒书〉:「道佛两殊,非鳬则乙。」
十二、姓也。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乙氏,子姓。商汤字天乙,古孙因以王父字为氏,前燕有护军乙逸,今襄阳有乙氏。又燕有鸿胪乙归,扬武将军乙爱,皆北狄种类。又河南官氏志,乙弗氏,改为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