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真人
拼音
zhēn rén
怎么读
【真人】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道士。《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金瓶梅.第一二回》:「有一孙真人,摆着筵席请人,却教座下老虎去请。」奉天命降生人世的真命天子。唐.杜光庭《虯髯客传》:「尝识一人,愚谓之真人也;其余,将帅而已。」《三国演义.第三一回》:「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史前时代的人类,由体质特徵介于人形猿和现代人之间的猿人,进化至形态接近现代人的人类,称为「真人」。以在中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和法国发现的「克人」最闻名。
来源:辞典修订版
【真人】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如下:↓
道家称修得真道的人。
【造句】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
确实的人。
【造句】机器人可以代替真人做一些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
考古学称由体质特徵介于人形猿和现代人之间的猿人,进化至形态接近现代人的史前时代人类。
【造句】真人以在中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和法国发现的克人最闻名。
来源:辞典简编版
【真人】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真人有以下数义:
1.指能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善于保全精、气、神,谙通呼吸吐纳养生的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道家、道教称「修真得道或成仙」之人。[庄子.天下篇]「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大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淮南子.本经训]亦称:「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北岳真君餻圣兼修庙记]:「抱素遗骸,亡精朴真,阴气殚而阳气完,始归根复命欤。超出乎仙品。可谓真人。」
3.指理想的人格。[史记]卷六:「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凌云气,与天地久长。」[太平经]卷四十二「真人职在理(治)地」,其等级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
4.谓有真功真行之人。[晋真人语录]:「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功行两一,是谓真人。」
5.谓善行气凝神者。[长生诠经]:「气本延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行气主,便可作真人。」
6.指名道高士的称号。唐代以降,帝王扶植道教,建立制度,以「真人」称号授予某些历史人物或当时闻名道士,如唐玄宗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等。宋道士张伯瑞号紫阳,后世称为「紫阳真人」。元世祖(1260~1294)封丘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也指封爵号。明朝,洪武元年(1368)八月,「始革教主天师之号」,止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大真人」号,终明之世,历代天师皆封「真人」号。「真人」不仅是道士中的最尊封号,也是道官中品阶最高的宫爵名称。明代,赠号「真人」者,为正二品([大明官制]卷16)。清初,「真人」为正三品([清史稿]卷115),乾隆十七年(1752)降为正五品([补汉天师世家])
7.致真之法。[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卷四:「致一为真,数至九还,归一十即一。若百千万乃衍十而成耳。自一而九,周极万物,九还于十,复本之义,却神全真,为无而作,谓之真人。」
8.指通过一定修持,达到某种境界的人。[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真人道士不为诸烦恼魔王所动,不为邪鬼所倾,乃至坐于道场骞林树下,虽有魔王不能令其退,无上正真大道亦复不为死魔所扰,是名真人。
9.内炼名词。(1)谓金丹。[悟真篇]:「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薛道光注:「真人者,金丹也。」[太古经注]:「水火既济,魂魄相守。铅汞相凝,炼成大药,结就金丹,灿烂光辉,无幽不烛,纯白入素,无为复朴,长生不灭,没身不殆,号曰真人。」(2)犹元神。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释[真人潜深渊]说:「随真息之往来,任真气之升降,自朝至暮,元神常栖于泥丸也。」
10.称对道教学说研究有成就的人。[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夫先生者,道士也。于此学仙,道成曰真人。」
另外根据庄子学说,「真人」就是精神纯粹,知天知人,与自然合一的人。真人与圣人、至人、神人都是庄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是介乎「天」与「人」之间的精神象徵。「天」是自然无为、纯粹至善、恒常普遍的原理法则,「人」则是智伪造作、是此非彼、偏执自私的来源。而合乎理想的人,就是能「以人合天」的,也就是以纯粹超越的精神涵养与世俗处,终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庄子书中称这样的人是「真人」。所谓「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见[刻意篇]),「真人」一辞在强调得道者精神纯粹,「圣人」在强调得道者人格神圣,「至人」在强调得道者人格境界崇高,「神人」则在强调得道者神秘不测。因此可说真人、圣人、至人与神人只是同一道体拟人化后的不同名称。
有关真人的理论主要见于[庄子.大宗师篇];篇中开宗明义地点出天人之分。从认识论的立场来说,有关自然.(天)的作用,可知是自然生成,化育万物;有关人为的作用,可知是靠推论增加知识,由已知推得未知之事。但是究竟什么是自然的作用,什么是人为的作用,却不是表面上可以判断的。所谓「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必须是精神纯粹,不受俗染的真人,才会有关于天人之分的真实知识(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真知)。
基本上真人得道忘己,早已脱离形躯、情意、认知、利害、死生等重重束缚。就形躯而言,真人犹如姑射神人,为纯粹精神实体,全然不受形躯之累:「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就情意言,真人哀乐不入,与物同体:「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ㄎㄨㄟˊ,额广),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就利害得失言,真人「不逆寡(不以众暴寡),不雄成(不强力施为),不谟士(即不谋事,不为己谋)」,「过而弗悔,当(ㄉㄤˋ)而不自得」。就生死言,真人外死生,无终始:「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ㄒㄧㄣ,不为出生欣喜),其入不距(距即拒,不因死亡恐惧)」,「不忘其所始(始于无中生有),不求其所终(终于复归无物)」。总之真人随自然之道迁化,超然物外,如[大宗师]中说:「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也就是说真人欣然接受造物所赋形貌,忘我逍遥,死后复归自然,可说是不以心智捐弃大道,不以人为援助天功。如此一来天人之分已无必要,庄子说:「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也就是说喜好浑一之道也好,不喜好也好,这天人合一的自然实相不会改变;自愿与道冥合也好,不情愿也好,天人毕竟合一。自愿与道冥合的人,是自然的伴侣,不情愿守道而行的人,只有从流同俗;而真人却处于自然与流俗之间,不会因天理而弃人事。自然之道原本涵摄人事,真人领悟天人合一的道理,自然不会以为天人之间有优劣高低,彼此排斥。
真人之所以能以人合天,正因为他精神纯粹,如[刻意篇]上说:「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惔,乃合天德」,「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 ,与神为一 ;一之精通 ,合于天伦」,「素也者,谓其旡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意思是说要精神纯粹,魂魄不受物思,心灵冲虚,恬淡清净的人,才能合乎自然之德。纯粹素朴之道,唯在守神;守而不失,便可使精神达到纯一之境,合乎自然之理。所谓素朴就是没有间杂的意思,纯粹是其精神不受损害的意思,而能够体悟纯粹素朴之道的人,就是真人。
总结以上所说,真人是庄子学说中的理想人物,是纯粹精神的象徵,也是自然之道具体化的表现。就教育观点来看,就如儒家所说的圣人,或是透过教化的历程,而成的君子贤士,庄子也期待透过修道的工夫,使人的精神涵养能达到真人之境。真人有如君子,在指理想的人格典范,不是指现实存在的人。
--作者:李丰楙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平面人
丢人
丈人
丐人
且看山人
且道人
乞人
乞食人
云亭山人
互人
俏佳人
俚人
热门词语
草蜻蛉是什么意思
行为评量的拼音
簋怎么读
禂组词
故的多音字组词
出生入死反义词是什么
政界近义词是什么
由来造句
辱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