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解释、拼音
字典
组词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笔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曾国藩
拼音
zēng guó fān
怎么读
【曾国藩】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人名。(公元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清湖南湘乡人。倡率湘军,灭太平天国,以功封一等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历任两江及直隶总督。治军居官,粹然有儒者风度,学通汉宋,破除汉宋门户之争。卒諡文正,着有《曾文正公全集》。
来源:辞典修订版
【曾国藩】 Wiki解释
解释如下:↓
目录
1
曾国藩
2
生平
3
简介
4
评价
曾国藩
生平
简介
评价
来源:教育Wiki
【曾国藩】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泊涵,号涤生,入翰林院后改名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祖籍衡阳,清初迁居湘乡。二十三岁考取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朝考获一等第三名,进呈宣宗改为第二名,并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后十年间,由七品检讨升为四品侍讲,再升为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再擢授为内阁学士。
曾国藩年少时读书很用功,中进士后仍苦读潜修,遂奠定其日后丰富的学养。他非常敬佩理学家唐监,曾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登门向其请教「求为学之方」,唐监告之应熟读〔朱子全书〕,并且要身体力行,国藩受其影响,乃重视义理之学。以此曾国藩日后为自己日常生活所订的课程是:(1)敬;
(2)静坐;
(3)早起;
(4)读书不二;
(5)读史;
(6)谨言;
(7)养气;
(8)保身;
(9)日知所亡;
(10)月无忘所能;
(11)作字;
(12)夜不出门。可知他作息规律,并且自律性很强,因而使其修养的内容更为充实。
初在京城任事时,国藩即曾数上书直谏。太平军兴,国藩在籍奉命筹组湘军,负责对抗太平军,总而能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当年国藩治军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精神教育,而精神教育的基本原理,来自儒家的仁与礼。他说:「待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礼者,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傲也。……守斯二者,虽蛮陌之邦行矣,何兵之不可治哉?」可见国藩深信道德对人心感化的力量。
国藩对于礼特别重视。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他非常推崇〔五礼通考〕,认为其「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以礼,可谓体大而思精」。依曾国藩对于礼的内涵的看法,认为应扩充为十四宗,即: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兵制、兵法、刑律、地舆、河渠。这都是「经世之大法」,国藩的思想里,礼就是经世,经世就是礼,二者是一体不分的。
曾国藩也是清末自强运动的主导者,由于其受经世之学的影响,加上长期带兵的经验,使得他非常关心有关洋务的书。例如冯桂芬在咸丰十一年(1861)所着〔校邠庐抗议〕指出中国不如人者,为船坚炮利,主张在各通商口岸设船炮局的看法,便受到曾国藩的推崇。而曾国藩所练的湘军,最后终能肃清太平军,便曾受利于洋炮洋枪,所以奕欣等发动自强运动时,即极力支持。在同治二年(1863)后,许多重要的自强事业,便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相继推动,并均受曾国藩主导的影响。
曾国藩主导的自强事业,最重要的是设立江南制造局与派幼童赴美留学。当时曾国藩接受容闳的建议,在江南制造局厂旁设立一所兵工学校,使得自强运动得以在国内扎根,可说创军事机械教育之始。而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等科,则更是开敢中国近代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页。
--作者:蔡碧琏
来源:辞书
相关词语
下藩
分藩
列藩
羝羊触藩
曾经沧海
曾参杀人
曾子杀彘
曾着卖糖君子哄,如今不信口甜人
陈之藩
曾朴
曾点
曾国藩
热门词语
摩顶至踵的意思是什么
开落的解释
冕怎么读
妠组词
跛的多音字组词
喽罗反义词
大声近义词
例外造句
嵂的笔顺
词海
回页面顶部
下载
成语
典故
诗歌
词组
故事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