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的解释、拼音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词语

怙恶不悛

拼音

hù è bù quān

怎么读

近义词

恶性难改

反义词

改过自新、洗心革面、从善如流、闻过则喜
怙恶不悛

【怙恶不悛】 成语典故解释

解释如下:↓


释义
怙,凭恃。悛,悔改。「怙恶不悛」指人作恶多端,不肯悔改。语本《左传.隐公六年》。
典源
《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1>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2>,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3>,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4>将能乎?」

(1) 成:和解、媾和。
(2) 难:音ㄋㄢˋ,灾祸。
(3) 悛:音ㄑㄩㄢ,悔改。
(4) 其:同「岂」,难道。
典故说明
「怙恶不悛」原作「长恶不悛」。据《左传.隐公六年》载,春秋时,结邻的陈、郑二国时常发生争端而彼此交恶。后来郑国曾提出请求,希望能够与陈国和平共处。当时,陈桓公弟五父认为广结善缘是国家的重要施政方针,因此建议接受讲和。但陈桓公却认为宋、菱攦国才是难以对付的敌手,郑国算不了什么,就拒绝接受郑国的讲和。结果在陈桓公六年五月时,郑国入侵陈国,陈国大败,被掳去许多财物及俘虏。对于这样失败的结果,当时的人便加以评论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陈桓公因为不广结善缘,让恶因滋长蔓生而不知悔改,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取祸害。后来「怙恶不悛」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人作恶多端,不肯悔改。
书证
  • 01.《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列传》:「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
  • 02.《金史.卷一零九.许古列传》:「彼若有知,复寻旧好,则又何求。其或怙恶不悛,举众讨之,顾亦未晚也。」
  • 03.《元史.卷一九二.良吏列传二.周自强列传》:「若能悔悟首实,则原其罪;若迷谬怙恶不悛,然后绳之以法不少贷。」
  • 04.《荡寇志.第四九回》:「本县初临此地,不忍不教而诛,尔可传谕宋江,即日前来投到。那时本县或可转乞上宪,代达天听,从宽议罪。若再怙恶不悛,哈哈,卢俊义,卢俊义,恐你悔之不及了!」
  • 05.《东欧女豪杰.第二回》:「野蛮政府,怙恶不悛,偏要和我们为难,历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说来真真令人发指!」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有过恶却不肯悔改。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东欧女豪杰˙第二回:野蛮政府,怙恶不悛,偏要和我们为难。亦作怙恶不改。

来源:成语词典

【怙恶不悛】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来源:辞典修订版

相关词语

刘悛 怙恃 怙乱 讳恶不悛 悛悛 稔恶不悛 为恶不悛 怙恃 怙宠 长恶不悛

热门词语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