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目录 |
姚一苇,(1922.0405-1997.0411)原名姚公伟,生长于江西鄱阳,祖籍南昌。
一九三八年十六岁时入吉安中学,旋即连年遭遇战乱,随校迁陡,后考进厦门大学,厦大躲战火而搬到长汀,先生仍需以校为家,一九四六年毕业后,一苇到台湾就职,奈何两岸遽然隔绝,直到五十一年后,一九八九年,始得重返故乡。先生从五十年代起参与《笔汇》、《文学评论》、《现代文学》等重要文学刊物编务,提携后进,发掘有才之士不遗余力,被文学界誉为「暗夜中的掌灯者」。在戏剧教育和剧运方面,一苇自三十五岁起先于艺专、政战学校、中语文化学院艺研所和影剧系等校授课二十余年,一九八二年,提前自台银退休,全心全力投入艺术学院创校筹备志业,创办戏剧学系,是首届系主任兼教务长。先生献身教育四十年,化育英才无数,尤其主持了五届推动台湾剧场现代化的实验剧展,栽培众多创作与教育人才,广受剧场人士尊崇为「一代导师」。
全剧分为四场,第一场首先呈现戏中两位主要人物──老大和阿三──的来龙去脉,透过他们漫无头绪的对白我们得知他们正处于失业的状态,以及他们的背景。第二场说明另一桩事件,但该事件只是陪衬作用,用来作为后来阿三悲剧命运的伏线,同时也说明群众愚昧盲目的一面。第三场大约是本剧的主戏,在一座破旧古庙里,透过老大和阿三的呓语我们更进一步洞悉他们两个人的孩提经验以及由此所发展出来的心理背景。第四场是悲剧动作的高潮和结束。全剧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以简单的戏剧动作阐述出了具体的现代人悲剧感。
姚一苇学术网
来源:教育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