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如下:↓
常态编班(heterogeneous grouping)
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学生进行自然分班,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接受教育的一种编班方式,而且通常以中小学为主。
人有高矮胖瘦之分,家有贫富之别,而且以中等身材或小康之家居多,这种自然存在的一种分布状况,称为常态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在编班时,如果能够使一个班级的学生尽量符合这种常态分配的状况,就称为常态编班。又因在常态之下,学生不论在家庭环境或学习成就等个人特质或家庭特质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也称为异质性编班。编班方式受到重视应自国民教育普及之后,在国民教育尚未普及之前,接受教育的人仅限于少数家庭,同质性仍相当高,个别差异问题并未受到重视。美国在20世纪之初,仍然沿袭能力编班的方式,虽然有反对声浪出现,但大体上仍以能力编班为主。直到1980年代之后,由于反能力编班者众,取消能力编班(detracking)走向常态编班乃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目标之一,但因牵涉到课程与教学,以及观念和态度的改变,加上学生之间差异过大,因此执行上仍有许多窒碍难行之处。我国自实施九年国民教育之后。对于初中编班方式的规定虽然迭有修正,但以「一年级实施常态编班,二、三年级得分组教学」为主轴。历任教育部长虽然宣示常态编班的重要性,惟为方便教师教学,以提高升学率,多数学校仍采用阶梯式能力编班方式,依据学生的能力将所有班级区分前、中、后三大段。1997年,当时教育部长吴京监,于后段班学生有自我放弃学习的倾向,因此提出贯彻常态编班的政策,要求各校严格执行。常态编班的优点在于:体现每一位学生平等受教权的教育理想;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学生可以更容易学习到尊重、包容与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但是常态编班也有其限制,例如:学生差异过大时,教师不易兼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学习;学生异质性高,班级常规不易管理。从教育理念来看,常态编班符合教育均等的理想,在实际执行时教师所面临因材施教、班级常规等问题,应在教师专业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如能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纾解学生升学压力,常态编班将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中文关键字:中途辍学英文关键字:drop out参考书目:注1:吴清山、林天佑 (2005),教育新辞书, p.106-107,台北市: 高等教育。
来源:教育Wiki
解释如下:↓
来源:辞书